第二章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 钙
理想的内涵特征
内涵
在实践中形成的
有实现可能性的
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特征
理想具有超越性 (不仅源于现实, 而且超越现实)
理想具有实践性 (在实践中产生, 发展, 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
理想具有时代性 (受时代条件的制约,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
-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 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特征
信念具有执着性 (信念一旦形成, 就不会轻易改变)
信念具有支撑性 (经受实践考验而始终坚守的精神力量)
信念具有多样性 (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信念,一个人会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念)
信念体系
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
低层次的信念服从高层次的信念
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 具有最大统摄力
信仰有盲目和科学之分
- 科学的信仰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 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离开理想,信念无从产生, 离开信念,理想寸步难行。
理想与信念合称为理想信念。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 钙”
理想指引方向, 信念决定成败。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 为什么:** 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才能激发起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 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
第二节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一、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哪些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 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是什么?
- 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 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
共产主义最终要实现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 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和接续努力。
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 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 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历史和现实告诉了我们什么?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领导制度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在国体和政体上: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经济制度上: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意识形态上: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根本立场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
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方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施手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 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大学生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实践是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实现理想的途径是实践
一、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二者的矛盾与冲突, 属于 “应然” 和 “实然” 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 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 孕育着理想的发展。
另一方面, 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 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 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 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怎么做?
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在学习上, 刻苦钻研、不畏艰难, 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在生活上,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
在工作上, 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 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与追求。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 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辩证关系: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汇聚和升华
怎样做?
个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大学生要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 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勇于追求个人理想, 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立鸿鹄志, 做奋斗者
心怀 “国之大者
敢于担当” , 自觉躬身实践, 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