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风云变幻:苏联模式的兴衰
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模式的形成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后,联共(布)制定了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十年左右的跟苦奋斗,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整个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36 年 11 月,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宪法使用 “斯大林” 这一笔名,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1.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国家工业化的实施
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1937)
1936 年宪法颁布
2. 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创造性活动,对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宜告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
- 为人类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卫国战争的胜利,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它捍卫了苏维埃政权,换救了人类文明
- 鼓舞了反带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 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苏联逐渐成为与资本主义抗衡的重大力量,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殖民体系形成了强大冲击
3. 苏联模式的不足
苏联模式在特定历更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
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采取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追求外延式的粗放增长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中央高度集权,地方缺乏自主权;片面强调斗争和专政,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文化方面:实行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坚持舆论高度一律准则,运用行政命令的手段管理思想文化工作;盛行个人崇拜
国际层面:强调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把苏联自身的利益置于兄弟国家的利益和主权之上,奉行大党主义、大国主义,以 '' 领导党 '' 和 “老子党” 自居
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优势从而能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随看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其经济计划缺芝灵活性、政治体制过于僵化等整端日益暴露出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特别是政治思想上的混乱和失控,最终出现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悲惨结局 苏东剧变标志看苏联模式的失败,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二、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活动
1. 各国共产党的建立
从 1918 年至 1922 年,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直接和间接援助下,各国革命左派逐步成长壮大,建立了共产党
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世界六大洲约有 40 多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共产主义运动遍及全世界
2. 共产国际的创立
1919 年 3 月 2 日至 6 日于莫斯科召开由 30 个国家的工人政党和组织代表参加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宜言
3. 共产国际的活动
1. 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1919-1924 年,成效显著
- 进行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 “左” 倾思潮的斗争
- 为加强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道民族的联合而斗争
- 为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而斗争
2. 共产国际的中期活动,1924-1934 年,工作中失误较多
1928 年 8 月 17 日至 9 月 1 日,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共产国际纲领
3. 共产国际的后期活动,1935-1943 年
1935 年 7 月 25 日至 8 月 20 日,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作出了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会不再干涉各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有关规定对于推动反法西斯斗争和各国共产党独立三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 共产国际的解散
共产国际从 1919 年成立到 1943 年解散,前后长达 24 年,活动遍及世界六大洲
三、苏联模式的推广与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1. 苏联模式的推广与影响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令世界喝目的建设成就,因此在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的过程中,苏联模式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榜样
2. 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各国共产党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失误的原因,并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四、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革新尝试
1. 苏联的革新与调整
赫鲁晓夫时期的调整(1953-1964)
1956 年 2 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赫鲁晓夫在大会期间做了《关于个人票拜及其后果》的 “秘密报告”
赫鲁晓天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是一位有历史局限性的改革者
勃列日湿夫时期及之后的苏联革新
- 在政治体制领域的革新中,坚持赫鲁晓夫时期确立的集体领导原则
- 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加强对国内的控制
- 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了 “发达社会主义” 的概念
- 在对外战略层面,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修正了赫鲁晓夫制定的外交战略,走上了同美国公开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 在勃列日湿夫长达 18 年的执政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强国。但这些革新大多停留于旧的体制框架内,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
- 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 改革必须全面兼顾各个方面,达到经济、政治、外交政策的统一,因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外交。
- 改革必须循序渐进,有条不素地进行。对过去的全盘否定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激进的政策会超越社会现有的承受能力,最终适得其反;盲目的计划会造成改革付出不必要的代价,白白浪费时间和资源
2. 东欧国家的革新探索
南斯拉夫的革新探索
匈牙利的革新探索
捷克斯洛伐克的革新探索
五、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跌入低潮
1. 苏东剧变的过程
1990 年 7 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标志着苏共的指导思想从改革变为 “改向” 1991 年 8 月 19 日,副总统亚纳耶夫等部分苏联高级领导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 “八一九事件
2. 苏东剧变的原因
外部原因:
从苏维埃政权诞生时起,西方敌对势力为了维护其本阶级的利益,就企图将它把杀在摇篮里外部先后和交替使用把杀、退制与和平演变战略
内部原因:
其一,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整端是重要因素 其二,对社会主义的扭曲和背叛以及理想信念的丧失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
3.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跌入低潮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整体陷入了低潮,主要表现为:
世界各国共产党人数减少,威信下降
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大幅度下降
4.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 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独立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
- 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发展道路
-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 西化
分化的图谋” 、 - 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觉始终成为社会主 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集团。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
小结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鼓舞了资本主义各国劳动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为了更好地帮助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各国共产党成立了自己的国际组织 —— 共产国际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模式,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榜样。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在苏联戈尔巴乔夫 “新思维” 的指导和影响下这些国家的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东剧变有着深刻的诸多方面的原因,留下了许多沉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