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俄国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列宁主义的诞生
1、时代变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命运之争
资本主义的变化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内部和外部的理论家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反思,
伯恩施坦的理论主张是反对完全暴力革命,完全是在不 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通过改良主
义的道路和平进入社会主义。
列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
2、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在 1902 年出版的《怎么办
通过《火星报》的积极宣传,尤其是《怎么办
的条件已经成熟。
1903 年 7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正式建立。
3、列宁主义的诞生
列宁
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和领袖
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 一词始见于 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1924 年斯大林在《论列
宁主义基础》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列宁主义,并把它定义为
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实质上就是列宁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产生
4、列宁创立 “帝国主义论”
列宁还论述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及其历史过渡性,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提出
了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的光辉论断。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的贡献
为包括俄国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列宁的 “一国或多国首先胜利论”
在研究帝国主义论的过程中,列宁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
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 “一国或多国首先胜利论” 意义
- 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的重大发展
为十月革命的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激发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各国无产阶级指明了革命的前途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二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劳动人民处于空前的灾难状态,全国各地不断掀起革命运动,列宁和
布尔什维克党提出 “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的口号,动员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发动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二月革命胜利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
面。在此革命转变的关键时刻,1917 年 4 月 4 日列宁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的报告,即著名的 **《四月提纲
2、七月事件
7 月初,首都 50 万人举行示威活动,资产阶级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克党人和革命工人,还下令逮捕列
宁,史称 “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表明两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结束了。布尔什维克因此改变了斗争策略,1917 年 7 月俄
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 召开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根据形式的变化,确定实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
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布尔什维克党在首都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方组织了 20 余万人的工人赤卫队,把 50 万产业工人组
织起来,又动员 10 多万革命士兵参加起义。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十月革命使俄国彻底摆脱了封建农奴制残余的束缚,结束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解决了俄国
社会发展最尖说,最突出的矛盾。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十月革命有着巨大的国际意义,它开拓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基地,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两种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史上的又一次飞跃:社会
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第三:十月革命给民族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放运动以极大的鼓舞,给世界被奴役的民族树立了榜
样,指明了斗争的方向,鼓舞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动摇了帝国主义的殖
民统治
第四:十月革命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胜利,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同各种机会主义作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验证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着手规划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计划
还未来得及实施,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国内战争。为了适应战争需要,苏维埃政府提出 “一切为了前
线,一切为了胜利” 的口号,把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纳入了战时轨道,采取了后来被称为
“战时共产主义 " 的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 1918 年夏天开始实施。到 1920 年底
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将所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在流通领域禁止贸易自由,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随着三年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逐渐被一种新的经济政策所取代。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在流通领域,恢复贸易自由,发展商品货币关系
在所有制关系上,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培植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效果异常明显。短短一两年间,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就得到了恢复,呈现出经济
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局面。
新经济正政策的意义
肯定了商品和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和作用
提供了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范例
开辟了适合落后国家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
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四、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家
政权才能稳固,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提高劳动生产力
2、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列宁在晚年八篇著作中,针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弊端,呼吁要对苏维埃俄国的 “政治制度作
一系列的变动
改革党内政治制度,逐步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
改革中央委员会
健全和完善党内监察制度
强化人民监督权
改造国家机关
3、开展文化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无论是在经济建设还是在民主政治建设上,都遇到了由于文化的落后所带来的
一系列困难。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文化异常落后的状况,俄国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基
于对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列宁提出了文化革命的号召。
开展文化革命
发展教育事业
吸收借鉴人类切优秀文化成果
小结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西欧资本主义的中击下,俄国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列宁将科学
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开展同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斗
争,创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无
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伟
大转变,并对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艰辛的初步的探索。通过总结 “战时共产主义” 和新经
济政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列宁晚年提出了一整套关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的战略构想,为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